铜鼓用途
-
击之以为乐(乐器)
铜鼓是作为乐器问世的,它的主要用途当然是作乐器演奏。许多古代文献都把铜鼓归属于“蛮夷乐器”类。宋元的《太平御览》和《文献通考》两部类书,也把铜鼓收在乐部。
《唐书·南蛮列传》记载:东谢蛮宴聚时“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明代魏睿《西事珥》也说:“夷俗最尚铜鼓,时时击之以为乐。”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铜鼓以节乐。”
看来,铜鼓在我国南方某些民族中是一种很普遍的传统乐器。贵州的仲家(布依族)“岁时击铜鼓为欢”;苗族“好吹芦笙、打铜鼓为欢”;云南文山的花土僚,从正月至二月末,打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
《黄平州志》记西苗乐岁时说:“岁时,吹长芦笙,撞诸葛鼓,妇人随男人后,摇进退,亦自有疾徐三步骤焉。”
《骠国乐》(唐)白居易
骠国乐,骠国乐, 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难陁, 来献南音奉正朔。
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
玉螺一吹椎髻耸, 铜鼓一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 花鬘抖擞龙蛇动。
曲终王子启圣人, 臣父愿为唐外臣。
左右欢呼何翕习, 至尊德广之所及。
须臾百辟诣閤门, 俯伏拜表贺至尊。
伏见骠人献新乐, 请书国史传子孙。
《中华全国风俗志》(明)汪广洋
村团社日喜晴和,铜鼓齐敲唱海歌。
都道一年生计足,五收蚕茧两收禾。
蛮落人家厌食鱼,儿孙生长不知书。
桄榔旧种缘山逻,翡翠新收越海圩。
《神窟流泉》(清)覃先澄
铜鼓喧春社,黄仙有古祠。
迎神歌一曲,祈岁酒三卮。
泉泻儿童乐,年丰父老知。
消长无定候,灵穴自无私。
- 赛神(礼器)
击铜鼓以伴歌舞,而舞乐又与祈年灾等宗教活动密不可分。《宋史·蛮夷传》中讲到,在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疾病不延医抓药,“但击铜鼓沙锣以祀神鬼”。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和医疗技术的落后,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流传时间很长。
用铜鼓赛神,到唐代已很普遍,地域已不限于西南山区,其北部到了长江两岸。不少诗人已将铜鼓赛神写人诗章。( 如图:单鼓敲击 )
西沿红水河两岸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大化、都安等县的壮族有一个隆重的青蛙节。壮族称青蛙为蚂拐,因而青蛙节俗称蚂拐节,青蛙节是赛神祈丰收的节日。过青蛙节的时候,凡有铜鼓的村寨必用铜鼓。
从旧历正月初一开始,人们一早就敲着铜鼓走向田垌去找青蛙,以后抬着青蛙棺材走村串寨挨家挨户祈祷,也由铜鼓导引。到最后葬青蛙更是非打铜鼓不可。葬青蛙那一天,早餐后,青年们就扛着铜鼓到附近的高坡上击打,用鼓声报告天庭,也向世人宣布,今天要葬青蛙了。附近村寨的人听到铜鼓声都会成群结队地赶来为青蛙送葬。葬了青蛙之后,又打铜鼓狂欢跳舞。在男女对唱的《祈蚂拐歌》中,开头一段就唱到:“蚂拐神呀蚂拐神,打着铜鼓接你来到,敲着锣迎你光临。”最后一段又唱到:“蚂拐神呀蚂拐神,明年鼓响了你要来到,锣响了你要光临”(《东兰歌谣集》)。没有铜鼓的青蛙节,那是不可想象的。
《送客南归有怀》(唐)许浑
绿水暖春苹,湘潭万里春,
瓦樽留海客,铜鼓赛江神。
避雨松枫岸,看云杨柳津。
长安一被酒,座上有归人。
《河渎神》(唐)温庭筠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
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橹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
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湖南通志》(清)王世祯
竹公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
铜鼓蛮歌争日上,竹林深处拜竹王。
《铜鼓词》 (清)张澍
斗大山城景物熙,雨风风雨竹王祠。
迎神一曲鸣铜鼓,客酒满斟倒接耀。
《番禺志》(宋)方信孺
石鼓嵯峨尚有文,旧题铜鼓更无人。
定钗寂寞蛮花老,空和楚歌迎送神。
- 祭祀祖先(礼器)
-
传递信息(重器)
- 指挥军阵(重器)
《黄家洞》(唐)李贺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腋。
《南史 · 兰钦传》(晋)裴渊
南征夷僚,
大献铜鼓。
《铜鼓歌》(清)张之洞
岁时祀鬼乃敢击,芦笙巫唱纷嗷嘈。
不然战斗合徒众,花发赤脚奔相招。
一击再击转激楚,战场万鬼皆啼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