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

  • 装饰艺术

 

 

 

 

生活在云南中部地区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即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其此型铜鼓由萌芽到趋于成熟,大约经历了三百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区,此外,在广西西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国北部也有此型铜鼓发现,说明此期已有铜鼓开始向东、向南发展。

 

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一世纪,即战国初期早期铜鼓东传到滇池周围,这里的滇人在造型和纹饰上对铜鼓进一步美化,铸造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此型铜鼓对称和谐,装饰华丽,象征滇王及其他“邑君”、“侯王”的统治权威。其中的羽人舞蹈、划船、捕鱼、祭祀、砍牛等写实画像,再现了当时南方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此时,通过大江大河,铜鼓继续向北、向东、向南三个方向发展,分布范围迅速扩大,云南、广西、贵州、四川以及越南北部成为当时铜鼓的主要流行地区。

 

到了唐宋以后(即公元 10 世纪以后),铜鼓铸造逐渐走向衰落。

 

其明显特征是,铜鼓体形逐渐变小,花纹趋向简单,铜鼓的礼器作用逐渐消弱,而变为民间一般的祭祀用具和伴奏乐器。由于乐器功能的加强,此期铜鼓经一度衰落以后,又恢复大量生产,以满足民间的大量需求,有商品化生产的迹象。此期铜鼓的装饰艺术具有开放和创新的特点,广泛吸收内地汉文化因素,道、佛艺术纹样盛行,并结合本地的习俗加以创新,纹饰造型兼具抽象与写实,形成清新活泼的装饰艺术风格。

 

广西古代铜鼓的铸造和使用肇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约公元前 5 世纪),然后历经各代,绵延发展 2000 多年,直至清代末叶(19 世纪末),广西铜鼓铸造的历史才告结束,民间铸造铜鼓的工艺逐渐失传。但在最近几年,广西环江县民间工匠利用传统工艺——沙模铸造法,已成功制造出铜鼓,宣告铜鼓铸造工艺又获得了新生。

 

铜鼓上的立体塑像属于雕塑艺术与铸造工艺相结合的产物,题材多样,构思精巧,生活气息浓厚,是铜鼓平面纹饰的补充与烘托。主要发现于广西的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其雕塑艺术的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成为广西古代铜鼓的一大特色。

 

  • 铸造铜鼓

 

 
通过对大量铜鼓的反复观察和分析研究,将古代制鼓铸造成工艺流程大体弄清。般来说,铸造面铜鼓需要经过 4 个步骤 12道工序。这些步骤是:
 
第一步:准备阶段,包括备料和整理场地两道工序。所备之料。包括金属材料、造型材料和燃料。铸造铜鼓的主要金属材料是铜、锡、铅,这从分析制鼓的金属成分中已经知道。造型材料各时各地不同,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记述失蜡法用澄泥、纸筋羼合制范;明人宋应《天工开物》提出用二合土、细土及炭末羼合制范。缅文《铜鼓铸造法》记录的泥料配方是用粘土、牛粪和谷壳羼合而成。这些原料在我国铜鼓产地都有丰富的来源。
 
西盟型铜鼓及其他类型鼓的耳和青蛙等立体装饰用失蜡法铸造,所用蜂蜡和白蜡,在铜鼓产地也有丰富的来源。燃料主要是木炭,深山大岭,取之不竭。铜鼓是大型器物,铸造时必须有专门场地,这种地方能熔炼铜鼓所需的金属,确保浇注时的安全。
 
第二步:制范阶段,包括制模型、骨架、刮板,制内外范,制附件,刻花纹,干燥和烘烤 5 道工序。

 

第三步:合范浇注,包括合范、焙烧预热和浇注等 3 道工序。合范是将内、外范合拢,内外范之间放置垫片,设置浇冒口,使内外范对正并固定起来、组合为完整的铸范。但用失蜡法铸造的西盟型铜鼓没有合范工序。铜鼓属薄壁铸件,为了确保铜水在型腔中易于流动,在浇注之前,需要将鼓范焙烧预热。浇注就是将铜、锡、铅金属按比例熔化后注入铸范内,要求熔化金属的成分均匀,选择合理的浇注温度及速度。
 

第四步:修整和定音。浇注之后,拆开外范,取出内范,锯凿掉冒口,清除内外壁上的泥料,修饰花纹及立体装饰物,使铜鼓表面光洁,花纹清晰。铜鼓作为乐器,对音响有一定要求,必须请专门鼓师进行调音。最后使之外观、纹饰和音响都能达到预期的。

 

 

  • 八大铜鼓

 

 

-万家坝型-
 

 

此型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器形而得名。其特点是:鼓面小、鼓胸大、鼓腰上小下大、鼓足短,足沿折边。器壁浑厚、表面粗糙,或通体无纹,或仅有简单稚拙的花纹。此型年代约为春秋战国时期。万家坝型铜鼓可分为四式。
 

 

  • 素纹铜鼓(民博 331 号鼓)
  • 年代:春秋;通高:31CM;面径:36CM
  • 现存广西民族博物
     
素纹铜鼓(民博 331 号鼓),广西民族博物馆藏,二级文物。出土于云南西部地区,1984 年与云南省博物馆交换。面径 36 厘米、身高 31 厘米。属万家坝型。

 

 

 

-石寨山型-
 

 

以此型以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器形而得名。其特点是:鼓面增宽,面径大于腰径而小于胸径。胸最大径偏上,足短而无内折沿。装饰以生动写实的翔鹭纹、船纹、羽人纹为主,衬托以锯齿纹、圆圈纹或同心圆纹组成的几何纹带。此型年代约为战国至东汉初期。

 

 

  • 罗泊湾 M1:10 号鼓
  • 年代:西汉;通高:36.8CM;面径:56.4CM
  • 现存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罗泊湾 M1:10 号鼓,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一级文物。1976 年于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面径 56.4 厘米、身高36.8 厘米。属石寨山型。

 

 

 

 

-冷水冲型-
 

 

此型以广西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铜鼓为代表器形而得名。其特点是:鼓面较大、胸部微凸、腰的中部内缩、足部较长而体形瘦高、一般均附大宽扁耳两对、或加半圆环耳两个、花纹大都密集而高度图案化。太阳纹基本固定为十二芒、多有四立蛙或间以立体鸟、兽、人、马、龟等。其年代为东汉晚期至隋唐。冷水冲型可划分为红河式、邕江式、浔江式。
 

  • 古竹乡鼓(民博 102 号鼓)

  • 年代:东汉;通高:66.2CM;面径:87.7CM

  • 现存广西民族博物馆

 

古竹乡鼓(民博 102 号鼓),广西民族博物馆藏,一级文物。20 世纪 50 年代初于梧州市藤县和平区古竹乡出土。面径 87.7、身高 66.2 厘米。属冷水冲型。
 
 
 
 
-遵义型-
 

 

此型以贵州遵义杨粲墓出土铜鼓为代表器形而得名。其特点是:鼓面微伸于鼓颈外、胸下缓缓收缩而成腰。鼓身三段皆起伏不大,曲线柔和。腰足际折棱高低不一,其花纹有的鼓面以变形羽人图案和变形翔鹭纹为主。有的以新花纹——游旗纹为主纹,鼓面无蛙,或有蛙趾装饰。其年代约为宋至元代。此类鼓数量较少。
 

  • 蛙趾纹变形羽人纹铜鼓(民博 186 号鼓)

  • 年代:约为宋至元代;面径:61.3CM

  • 现存广西民族博物馆

 

蛙趾纹变形羽人纹铜鼓(民博 186 号鼓),广西民族博物馆藏,二级文物。20世纪 50 年代于容县城厢镇征集。面径 61.3厘米,足部被锯缺失。鼓面边沿有蛙趾四组。属遵义型。
 
 
 
 
-麻江型-
 
 

此型以贵州麻江县出土铜鼓为代表器形而得名。其特点是:鼓形矮扁、鼓身起伏的曲线柔和。腰中部起棱一道,大跨度的扁耳置于鼓胸部分,花纹以游旗纹、十二生肖、栉纹和复线角形纹。其时代约为南宋至清代晚期,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仍在使用。

 

  • “天元孔明”铭坎卦铜鼓(民博 065 号鼓)

  • 年代:明代;通高:27.5CM;面径 47.8CM

  • 现存广西民族博物馆

 

“天元孔明”铭坎卦铜鼓(民博 065号鼓),广西民族博物馆藏,一级文物。1973 年于河池市征集。面径 47.8 厘米、身高 27.5 厘米。“天元”为明初的元朝残余势力脱古思贴木儿的年号。属麻江型。

 

 

 

 

-北流型-
 

 

此型以广西北流市出土铜鼓为代表器形而得名。其特点是:体形巨大、鼓面伸于颈外,多数面沿下折成“垂檐”,胸壁略直,腰部微缩。胸腰际由凹槽分界。附以环耳或扁耳。大多数铜鼓面踞四蛙,少数六蛙或八蛙。个别无蛙或有累蹲蛙。花纹布局多用三弦分晕,晕间多饰云纹、雷纹。其时代约为西汉至唐代。此型鼓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早、中、晚三期。
 

  • 铜鼓王(民博 101 号鼓)

  • 年代:西汉;通高:165CM;重量:299 公斤

  • 现存广西民族博物馆

     

铜鼓王(民博 101 号鼓),广西民族博物馆藏,一级文物。1955 年于北流县(现北流市)六靖乡水埇庵征集。面径 165 厘米,重量 299 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面铜鼓,属北流型。

 

 

 

 

-灵山型-
 

 

此型以广西灵山县绿水村出土铜鼓为代表器形而得名。其特点:面伸于鼓颈外,面沿薄,胸部微凸。腰部缓缩,一律带状叶脉纹扁耳,其鼓面立蛙一律为三只足。常用累蹲蛙。多用“四出”钱饰、连钱纹、鸟纹、简化的变形羽人纹、兽形纹、骑兽纹、蝉纹等等。其时代约为东汉至唐代。可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 乐彩鼓(民博 326 号鼓)

  • 年代:东汉;通高:52.0CM;面径 87.8cm

  • 现存广西民族博物馆

 
乐彩鼓(民博 326 号鼓),广西民族博物馆藏,一级文物。1982 年于灵山县石塘公社红星大队乐彩村出土。面径 87.8厘米、身高 52.0 厘米,足部有一小鸟塑像、胸内壁有一水牛塑像。属灵山型。
 
 
 
 
-西盟型-
 
 
此型以云南西盟县发现的铜鼓为代表器形而得名。其特点是面大于身,腰以下收缩成直筒形。腰足间无分界线。鼓形瘦高、胸部附扁耳两对。鼓面有立蛙四只。或为累蹲蛙,有累蹲三四层的。花纹有团花纹、小鸟、鱼纹、栉纹、雷纹等。其年代为唐至清代末年。此型鼓可以分为 3 式。
 

  • 响水鼓(民博 031 号鼓)
  • 年代:宋代;通高:33.4CM;面径 49.9cm
  • 现存广西民族博物馆
 
响水鼓(民博 031 号鼓),广西民族博物馆藏,二级文物。1971 年于龙州响水公社龙江大队派良屯出土。面径 49.9 厘米、身高 33.4 厘米。此鼓腰足间尚有一线分界痕迹,属西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