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类型关系

类型关系

 

  • 类型关系

  • 年代表

 

 

  • 发展简史

 

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即春秋时代早期,是铜鼓艺术的萌芽时期。

 

生活在云南中部地区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即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其此型铜鼓由萌芽到趋于成熟,大约经历了三百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区,此外,在广西西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国北部也有此型铜鼓发现,说明此期已有铜鼓开始向东、向南发展。

 

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一世纪,即战国初期早期铜鼓东传到滇池周围,这里的滇人在造型和纹饰上对铜鼓进一步美化,铸造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此型铜鼓对称和谐,装饰华丽,象征滇王及其他“邑君”、“侯王”的统治权威。其中的羽人舞蹈、划船、捕鱼、祭祀、砍牛等写实画像,再现了当时南方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此时,通过大江大河,铜鼓继续向北、向东、向南三个方向发展,分布范围迅速扩大,云南、广西、贵州、四川以及越南北部成为当时铜鼓的主要流行地区。

 

到了唐宋以后(即公元 10 世纪以后),铜鼓铸造逐渐走向衰落。

 

其明显特征是,铜鼓体形逐渐变小,花纹趋向简单,铜鼓的礼器作用逐渐消弱,而变为民间一般的祭祀用具和伴奏乐器。由于乐器功能的加强,此期铜鼓经一度衰落以后,又恢复大量生产,以满足民间的大量需求,有商品化生产的迹象。此期铜鼓的装饰艺术具有开放和创新的特点,广泛吸收内地汉文化因素,道、佛艺术纹样盛行,并结合本地的习俗加以创新,纹饰造型兼具抽象与写实,形成清新活泼的装饰艺术风格。

 

广西古代铜鼓的铸造和使用肇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约公元前 5 世纪),然后历经各代,绵延发展 2000 多年,直至清代末叶(19 世纪末),广西铜鼓铸造的历史才告结束,民间铸造铜鼓的工艺逐渐失传。但在最近几年,广西环江县民间工匠利用传统工艺——沙模铸造法,已成功制造出铜鼓,宣告铜鼓铸造工艺又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