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之乡
-
结构示意
铜鼓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种青铜器,有着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是用铜加少量的锡、铅合金铸造而成。它的基本形态是: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遍体花纹,两旁附耳。具体而言,铜鼓分鼓面和鼓身两部分,鼓身又分鼓胸、鼓腰、鼓足三段。鼓面和鼓身由平行弦线形成晕圈,晕间施以装饰花纹。部分铜鼓还有青蛙及其他立体装饰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
铜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但它的用途远远超出一般乐器的范畴。历史上,铜鼓曾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铜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
铜鼓有鼓面与鼓身。
鼓面是受击部分,鼓身是共鸣腔,这与一切鼓类乐器相同。
鼓身又称胴,由上而下可分成胸、腰、足三段;各不同部位饰以不同或相同的花纹图案 (如上图)。
但是具体来说,由于铜鼓铸造的年代、地区或民族不同,则又有不同的变化。
比如:鼓面的大小,鼓身曲线结构的变化,纹饰的布局和题材的差异,立体装饰的运用,使铜鼓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铜鼓,是一种青铜体鸣乐器,每一鼓体可分面、胸、腰、足、耳 5 个部分,“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如上图)。
-
广西铜鼓
广西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也是铸造和使用铜鼓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铜鼓大本营”、“铜鼓之乡”。广西境内至今已发现了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末叶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鼓,种类齐全,数量达二千面以上,铜鼓蕴藏量居世界之首。从《后汉书》开始,关于广西地区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情况,可谓史不绝书。直到今天,铜鼓习俗仍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铜鼓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历史文物,铜鼓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源远流长的广西铜鼓文化,凝聚着广西各族先民的聪明智慧,闪烁着广西文明历史的光辉。
1. 种类齐全
学术界划分的八大类型、两大系统的铜鼓在广西均有发现。
2. 蕴藏量丰富
3. 体形硕大
体形硕大的三大类型铜鼓即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均以广西为分布中心,发现数量最丰。其中有一面北流型铜鼓面径达165厘米、重300多公斤,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被誉为 “铜鼓之王”,现藏广西民族博物馆。
4. 立体装饰物丰富
5. 纹饰品种多样
6. 分布广泛
7. 历史悠久
铸造历史: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19世纪末;使用历史:绵延发展200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广西的壮、瑶、苗、彝等少数民族仍保持着多姿多彩的铜鼓文化。
-
文献记载
晋·裴淵《廣州記》
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爲貴,面闊丈余。初成,懸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類,來者盈門。豪富子女,以金銀為大釵,執以叩鼓,叩竟,留遺主人也。
《后漢書·馬援傳》
援好騎,善别名馬,于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
《晋書·食貨志》
孝武太元三年,詔曰「錢,國之重寶,小人貪利,銷壞無已,監司當以為意。廣州夷人,寶貴銅鼓,而州境素不出銅。聞官私賈人,皆于此下貪比輪錢,斤兩差重,以入廣州,貨與夷人,鑄敗作鼓。其重爲禁制,得者科罪」
《隋書·地理志》
自嶺以南二十余郡并鑄銅為大鼓,初成,懸于庭中,置酒以招同類。來者有富豪子女,則以金銀為大釵,執以叩鼓,竟,乃留遺主人,名為銅鼓釵。俗好相殺,多構讎怨,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雲。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
1963年春,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来南宁出席广西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参观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馆藏铜鼓,填写了著名的《满江红》词,称铜鼓云屯,欣赏了壮家文化。